80年出版的由毛用坤和邓建国描绘的改编自叶永烈同名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的连环画是很多80年代孩子们津津乐道十分喜爱的画书。
多年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个连环画至少出了4个版本,有幸在二手书网上全集齐了。
印象中应该是蔡一鸣版本的构图基本跟毛用坤版本的一致。有机会能翻出来这些连环画写一写。
那个年代,总觉得每个人都很关注科技和未来,向往着美好的未来生活。
这是一篇老登回忆录,没经历过觉得无趣的,那是你太年轻,大可不看。
偶然在书店看到了一本旧画书,是82年一版一印的,发现为高宝生所绘,又是自己喜欢的画风。


翻开一看,小时候的记忆一下子充满了整个大脑。
这是一本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看的画书,没想到能在书店的特价区里捡到了。
书中所描绘的是当年还未在我国普及的电子表、电熨斗、电子计算器、电风扇、彩电、冰箱、洗衣机等。
小时候的我自然是不认字的,只好把这本书里的画一遍遍地反复观看。

7,80年代结婚四大件“三转一响”里就有手表,那会儿的机械表大多是上弦的,忘了上弦就会时间不准或停摆。电子表在那时也算是高科技产物,CASIO出的电子表里多了多种功能。
哥哥的同学曾有一块带计算器功能的casio电子表,光看着那一堆按键就让小时候的我赞叹科技的伟大。
记得小时候的国庆还是春节,母亲给我和表妹一人买了一块电子表,那时候还是新鲜物,是那种透明塑料表带和表蒙的。表妹很是喜欢,跟我出去总是问我:哥,你手表几点了?咱俩对对时间。

电熨斗,印象中早期大家家里的熨斗是一块儿带提手的船型铁疙瘩,放在炉子上烤热了来熨衣服。
图中的电熨斗应该是在我还未上小学时才见到二姨家的电熨斗。
那次是我在二姨家的小屋的床上看到的熨斗,当时熨斗正平放在床单上,二姨应该是忘了,记忆里我应该没动过熨斗,就算真动了,也只是摸了一下,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我闻见了糊了的味道,赶紧跑到另一个屋喊二姨,二姨一直认为是我动了电熨斗所致。
这一度成为亲戚之间的笑谈,我人小脸皮薄,总是大义凛然的说,等我上班了赔您一个新床单儿!
一般家庭来说,如果不是经常见客户,要穿的笔挺西装或衬衫,或要熨笔直的裤线,真的很少用到电熨斗。

计算器在82年可能很少有人见过用过吧?现在计算器太过普通,甚至有的计算器可以按键发声,有的高手可以用几个计算器同时按键来演奏音乐。
据说依旧是卡西欧的计算器,后来出的都不光是计算功能,还带游戏等娱乐功能,如果卡西欧有横井军平这样的精英在,也许就不会有任天堂了。
母亲是会计,有个夏普的计算器,非上图中或者现在统一规格的计算器,是那种看着高尖端,按键都是我看不懂的符号,应该是函数计算器。
那应该是母亲参加全国珠算大赛的奖品,后来母亲将其带回家放在抽屉里,我每次看到这外面有层软软的皮套保护的计算器都觉得挺高级的。好几十年过去,当我又拿出来打开开关,它依旧显示出数字。(应该是下面图中这款,只不过要比下图中的成色新的多)
对于小时候的夏天没有感觉到特别热的回忆,图中的电风扇还是桌面台式的,我家的第一部电风扇是落地式的,那按键四四方方五颜六色,那电扇的做工也是四四方方,很沉,用得时间长了每次启动都有那拖拉机启动的嗡嗡声。
煤气灶,小时候的煤气灶还真是图中的样子,铸铁腿架支起来这个灶,火眼儿镂空。印象中小时候我去烧水,我貌似是从灶的底部孔隙处划火柴点燃的。
图中的水壶里的水把火浇灭了,小时候看着这气体状的图还以为是水烧开的水蒸气,现在来看实际上是煤气泄漏了吧?
小时候对这张图并不理解,现在一看就知道是空调,图中还很有细节的展现了冬天和夏天的室外样子和室内人物的穿着,并且都显示为20度。而图中的的空调还是窗机。所谓窗机就是室内机和室外机一体的,所以只能安装在窗台上。
当年在平房,哥哥后来安了一部一体空调的窗机,将窗机安装在了户门上方的玻璃窗上。
我也算是有幸体验了窗机的制冷效果,很凉快,唯一的缺点就是噪音大,毕竟压缩机工作与室内机是在一起的,并且安装在窗户上,震动声无法避免。
我国的第一台彩色电视机是1970年诞生的。
我小时候家里有一台黑白的牡丹14寸电视,印象中这台电视只能收12个频道,那会儿所说的北京21频道就收不到……
所以周六晚上21频道播放的《恐龙特急克塞号》,我只能看第二天上午6频道的重播。
这台电视机看了好多好多年,后来在我小学时,家里购入了一台21寸昆仑牌彩电,这台小黑白也在一个时期成了我的游戏专用电视。
也因为这台电视没有rf射频端子输入,我自己用土方法连接游戏机也是无奈之举。后来父母给我买了一台牡丹14寸小彩电,用它接过土星和DC以及PS2,这一段经历也写在了某一篇的电玩朝花夕拾里。

太阳能热水器
小时候,家里是没有条件洗澡的。大家都是去澡堂子里去洗澡,
某一年的夏天,不知道父亲从哪儿弄了个油桶回来,刷了一层黑色的油漆,由于我家是住在顶层的,父亲将铁桶安装到楼顶,并顺下管子,与家里的自来水管相连起来,做好了上下水回路,这样晒了一天的铁桶里面的水就热起来,一个自制的太阳能热水器就弄好了。
印象中那个夏天我每晚都可以冲凉,至于热度嘛,只能说不凉吧。
多年后,我曾在平房里住了几年,并且在平房结了婚,重新装修时,我想到了安装个太阳能热水器,别说,那热水还真的好使,又暖和,不光能洗澡也能在刷碗洗脸时都能用上。
小时候我很喜欢这张图,年幼的我自然不知道何为太阳能,我只是喜欢图中上下层的人们都受惠于同一管道里的热水,大家各忙各的,很热闹。所以年少的我会时常临摹这张图,画过好多遍。

单卡录音机,我之前曾写过一篇长文《什么?这个砖头会出声?!》里详细的回忆了家里曾经有过的砖头录音机给我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和娱乐的消遣。
图中的收录机是单卡的,我家后来换上了这个外形的双卡录音机,就是一个卡座单放一个卡座可以录音,这样就可以翻录自己喜欢的磁带了。有机会写一写双卡录音机带来的翻录快乐。


现在的家家户户早就不用手洗衣服了。至少80后这一代吧,我父母在夏天也会用搓板来把衣服过过水。
图中的洗衣机貌似还不带甩干功能,只能洗涤,现在的洗衣机分为涡轮式和滚筒式,都同时具有洗涤甩干功能,甚至有的还带烘干功能。
90年代有个广告,应该是凯歌全自动洗衣机,里面那句广告词“真是它工作,您休息”
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姐夫与小舅子》里:陈佩斯:每天一到礼拜天给我们家大床单子、被单子咵嚓咵嚓,一洗一天连个怨言都没有。朱时茂:也是为了锻炼身体。你妈说了,我洗的比洗衣机洗的干净多了。陈佩斯:算了吧,我妈那是为了省电。

后来图中的波轮洗衣机也出了甩干功能,只不过不是这样的,而是双筒的,一个洗涤一个甩干。母亲很喜欢用这种双筒洗衣机,曾用了很多年,使用坏了换新的也是双筒的,只不过后来家电、商场都买不到了,个别的大型超市还有。
再后来,这种双筒的洗衣机毕竟还是占地儿,而且使用起来还需要人工从洗涤桶放到甩干桶里,母亲后来再用的洗衣机也是洗涤甩干的涡轮款了。


这本画书里最喜欢的一张图就是冰箱这一张了,看着冰箱里放着的瓜果,扒鸡和五花肉还有冰箱门上的饮料牛奶和啤酒,不知道小时候看这张图看了多少眼。
家中的第一台冰箱是雪花牌的,有了这台冰箱,父亲为我做过很多冷饮和冰棍。对于自制冰棍的回忆曾写过一篇小长文《浓香玫瑰双色冰》写了父亲给我自制了两种口味在一根冰棍上的双色冰。
小时候的冰箱冷冻室是在上方,冷藏室是在下方的。我一直以为是没考虑到的人性化设计,实际上是那会儿技术不允许?当初的设计是让冷冻室的冷气遵循冷空气重,让其自行下沉到冷藏室,后来冰箱有了风冷就不用将冷冻室安排在上方了。
毕竟开冰箱门取东西冷藏室的开门率要比冷冻高的多,后来的冰箱都是冷冻室在下方,这样不用哈腰取冷饮什么的了。
那会儿的冰箱还分星级,代表冷冻的效率指数吧,我家当年的冰箱说明书就是这个样子:





小时候对说明书里的使用方法用图片来介绍还是挺新颖的。比如制冰器的冰块不要用刀子取,直接用水浇一下背面就下来了。
冰箱搬运不能倾斜小于45度,这是我小时候看这个图片说明知道的。


冰箱的除霜不能用刀刮不能用发热的电器等。


小时候对说明书上这张照片很感兴趣,只感兴趣冰箱里都是什么食物,有那个年代肥皂水一样的玻璃瓶可口可乐。

可视电话,那会儿甭说可视的电话了,就连有线电话也不是普通家庭里有的。
我家安装的电话应该是94年左右,当年还花了三千五百大洋的初装费……记得电话刚装时北京的电话号码还是7位数,后来就要求在电话号码前面加上6,升至八位数。我记得那会儿还没具体实施时,我们都默契的在前面加上了6,认为未正式升位,这样只是测试,打电话不花钱,我想应该只是谣言吧?
后来给父母买了个大按键的电话,看着就解气。不过最终,固话还是被手机取代了。
至于可视电话,我第一次知道是在nokia手机s60时代,运营商所公布的可视化电话一分钟的计费很贵,也就没有推广起来。(最早预付费没有月租的神州行普通电话一分钟6毛,全球通有月租费的是4毛,而且还是双向计费!那更甭提可视电话了)

真正能够视频通话也是从网络开始,一个是skype一个是QQ视频语音了。
当年远在大洋彼岸孩子的大姨就是用Skype跟我们联系,而且可能是网络或者软件的问题,时常卡顿,体验并不好。
相对来说,QQ的视频聊天还算不错,基本流畅,偶尔卡顿。
估计也是由此才有了后来的会议功能?也才有了远程的视频课。
想想现在,随手一个微信的视频通话,比图中还需要显示器的固话要方便多得多。可我从来不喜欢视频通话的选项,为这个跟父亲说了多少回,不要点视频通话,要点语音通话,可我说我的,父亲就是没点过语音通话……

图中的三种锁,真的是小时候经常见到的,钥匙锁的图案和钥匙形状小时候经常见到。
密码锁虽然不常用但也有一席之地,那个撞锁是经常见到的,但如果不反锁也是很容易被捅开的,连小孩子都能操作。

小时候见到这个卡片钥匙,没有觉得特别新奇,倒是对这个鸭舌帽叔叔的身份很好奇,当年一直以为这个叔叔是小偷……
如今,也就在今年年中,我把自己的门锁和父母那里的都换成了电子锁,不管是指纹、密码或者nfc和刷卡都可以方便的打开门锁,再也不用想着带钥匙或者忘带钥匙的麻烦了。

这一本书的封面我一点印象都没有,想来小时候翻看多少遍的这本书应该封面早就没有了吧。

后记:
《古小佐的怀旧之旅》系列,自2023年就停更了,说是停更实际上自己也没有怎么写过。这个系列的初衷是日常所遇到的事儿或物联想到笔者小时候的回忆,由此展开任何与该回忆有关的回忆……真拗口啊。
最早是2016年开始的吧?也算是怀旧之旅的元年?从《有一种酸甜叫国光》开始,那会儿都是随性所写,所以一年也写不了几篇,后来21年开始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年写个十篇,也都完成了。
直到23年的一个命题作文出现, 《我与电玩的朝花夕拾》系列诞生,近3年的时间里写了40篇左右的长文,总共字数达到了至少12万字以上。
也由此怀旧之旅系列就此停更了……
今天,本想写一写这本画书的一个笔记,撑死了介绍介绍放个图抒发一下幼年的回忆感慨也就500字吧?没想到真写起来,联想起这个那个,又4000字了。就当是我自己的回忆之旅吧。
也许通过这篇长文,怀旧之旅会再次更新也说不定吧。希望如此…
小彩蛋
就在前一阵子,哥哥跟我聊起来那快几十年前带计算器的电子表,在13年他购买了一款,也没怎么用,到了今天他偶然拿出来竟然还有电!?只不过表皮带已经老化了,他去旧货市场换了个表带,如今这个老古董还在正常的运行显示着。

表蒙上显示是多语言,10年电池续航(实际上可真不止10年),背后所写是25个记事、计算器、双时区、不锈钢背板以及除中文外的18种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