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Go

游戏怀旧灌水,风渡平生友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

1998年,我在市里的一家很早就创立的多家连锁的电器城打工。

打工期间,见到了平时听说过很少在身边人家里见过的SONY特丽珑电视。

在别家品牌电视上都是一个个像素似的光栅组成的荧屏,而sony的特丽珑的显像管屏幕上竟然没有横向的线,全部光栅自上而下的一通到底,这自然让图像比别的品牌更为清晰了。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1

非特丽珑管的屏幕放大后,类似于上方肉眼可见的一个像素粒就是一个红绿蓝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2

而特丽珑的纵式光栅如同上图的左侧画面一样,从上至下没有像右方的横向纹。

在当年显像管电视还未有纯平前,sony的电视的屏幕已然做到了纵向垂直,横向的曲度已比别家品牌要小得多。

所以sony的电视看着就比其他品牌电视感官上更平。(说来有趣,当纯平电视出来时,大家看到纯平的电视并没有觉得平,而是觉得屏幕向里凹了,这也是完全因为看惯了曲面屏的缘故)

在别家基本都是三枪三束的技术时,而sony已经掌握了自己独家的单枪三束技术,在整个家电卖场里,它的电视确实是王者的存在。这并非信仰加成,同个视频片源我们在不同品牌电视上播放,大家一致的感受也是sony电视的画面最为亮丽。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3

注:以上非科普非专业术语,只是一个影音爱好者的好奇兴趣,如有说得不对的地方,敬请谅解。特此说明。

在那个年代一个月能挣个5、600也就不错了吧,看着这动不动就上万的电视,我也只是眼馋而已。

家电分为黑电和白电,如果第一次听,还以为黑电是水货?白电是国行?实际上黑电就是我们常说的影音器材,如电视、音响影碟机等,而白电就是冰箱洗衣机类的生活电器了。

那时候,我被分到了黑电,看着这么多影音电器,真的让我既开心又开眼。

当年在卖场的2层,有专门卖音响的区域。

那动辄好几万几十万的音响器材,让我从心中有一种敬畏。没办法,生在普通家庭,能听个收音机话匣子就很开心了,如果有个双卡录音机那更是了不地了。

所以负责售卖音响器材的人,我潜意识里觉得仿佛高我们一等似的。

我觉得这一辈子应该也不会去玩什么音响这类的玄学(si gui)器材,所以也没有申请去过音响区。

但我却在一层的台式音响区负责过很长时间。

在那里接触过最多的还是三洋和爱华的品牌。爱华居多,见过三碟连放的台式音响。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4

现在的CD或者无损音乐播放器切歌按下一曲就会很快切换,你能想到以前的磁带是怎么切歌吗?手工加速的快进法,要自己估摸着是否到了下首歌,停止快进听一下,过了往回倒,没到再快进。

我在某个台式音响里见到了可以切歌的卡座,原理应该是在快速倒带时,磁头一直在监听磁带中的无音频的地段即为下一首之前的切歌时段。

在台式机的音响领域,sony也是酷酷的独立存在,跟别的品牌的风格完全的不一样。透着那么的又酷又高端。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5

我在那里也第一次接触到了MD,这个SONY当年的黑科技,如同PSP的UMD似的磁光碟,可以无限次的刷写刻录音乐。

同样不是信仰加成,听了某位同事大哥视如珍宝般自己刻录的MD,那天籁般的音乐响起,我再一次被这科技所带来的极致听感享受所折服了。

只能说MD生不逢时吧,诞生没多久就碰到了MP3类的播放器,更加小巧,自由的拷贝音乐使其更符合大众的使用习惯,相反MD的高端反倒是有点高高在上不那么亲人了。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6
索尼MD随身听

第一次见到了等离子电视,那是一台先锋牌的43寸左右的电视,当年的售价惊掉了我的下巴……十二万四千七!这算是我当年见到的最贵的电视了。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7

我在这台电视上通宵看了好多电影,黎明和张曼玉的《甜蜜蜜》、黄秋生的《埃博拉病毒》等大部分港片。

当然,这些片源全部是VCD,但那个时候的DVD还未普及廉价版,我们也只能通过VCD来阅片,现在想想用等离子看VCD是不是有些暴殄天物的感觉呢?

说起DVD,当年在电脑报类的科技新闻里看到了DVD的高科技,提到了单面双层,说来惭愧,当年的我没有理解,以为是一张光盘像磁带那样双面都是数据面。后来来到电器城问了同事大哥后才知道DVD肉眼看实际上跟VCD没有什么两样,所谓的单面双层是在信息存储面有两层,激光头可以双层读取,这样的技术还真是让我没有想到。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8

过后,我才知道单面单层是D5格式,单面双层的DVD是D9格式,而我想像的那种格式也是存在的,叫做双面单层为D10格式。但这种D10格式的碟片我却一直没在市场上见到过。

慢慢地跟大家都熟络了,有时候由于下班晚,我就会住在电器城里。

电器城的2层有一个专门的影音室,是个像录音棚一样的影音室,实际上也是一个家庭影院的极致展现。

我是头一次在这个影音室和小伙伴一起抱着吉他录了好几首歌,那音色真的和自己在家里录的不一样啊。

在跟同事约好了以后,我把土星带了过来。让同事接到了影音室里。

那个感受怎么说呢?前方的屏幕可说是地面到天花板,具体的长宽尺寸我忘了,我想,现在的某些UP主租下电影院抱着自己的主机去玩游戏的体验,我早在近30年前就体会到了。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9

印象中我们玩了很久很久的《街霸zero2》那画面与音响都如同影院般的感受传递到我的视网膜和耳膜里。

要说这震撼的场面还是最适合玩街机游戏,所以我们玩了《世嘉拉力》《梦游美国》《VR战士》等等一系列街机游戏。

在游玩的过程中,我们那个平时要好的哥们,对音响精通,时不时地会给我切换某某功放某某音箱,让我听听效果有何不同。

我已记不起来那些功放和音箱都是什么牌子,只记得他在那儿跟我说,给你换个多少多少万的功放,再换个多少多少万的音箱。

在这间影音室,我接触到了全新的LD激光镭射大碟。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10

那是像黑胶唱片那样巨大的光碟,我记得虽然它的信号为模拟信号,但因为它本身体积大,导致它的数据面庞大,所以它的画面也很清晰。

那会儿的LD应该都是原版的,可能没有地版商做吧,所以也就没有中文字幕。

我也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了字幕机和字幕卡。

那是像FC一样插卡的小机器。与影碟机接在一起,与画面实时同步播放,只负责输出字幕。很像是我们电脑上外挂srt的软字幕的原理哈。

当年大多影音效果好的VCD应该都翻录自LD吧。

那天,哥们儿拿了张全新的LD影碟,现场开封,我看到了封面的片名是《HARD RAIN》(夺金暴潮、暴雨)由摩根·弗里曼 / 克里斯蒂安·史莱特主演。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11

那一次让哥们儿帮我哥将这张LD影碟的内容翻录到了录像带里,他按下录制键后就切换回游戏状态跟我们一起玩游戏了。直到影片结束。

多年后,问哥哥这盘录像带是否还存在?哥哥说一直都留着呢,就是没怎么看,但是很有特别的意义,是我帮着唯一翻录自LD影碟及字幕卡的电影,一定要好好保存。

整部电影我也没怎么看,所以也不知道剧情怎样,仿佛剧情都是在大雨的情景下展开的,我甚至看了一段时间都觉得很有潮湿感。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12

但这部片子的片名《暴雨》我却永远记住了。

12年后,2010年,PS3发售了一款游戏,同样名为《暴雨》(Heavy Rain)在当年看到这如同电影般互动的游戏,让我深感震撼。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13

苦于当年还没有入手PS3,我也只能在杂志和网站的介绍里看图解馋。

甚至一度将xbox360上同年推出的《心灵杀手》与之媲美并幻想着当作360上的《暴雨》来玩。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14

这一凑合麻痹自己的情景也同样出现在我用xbox360上的《正当防卫》当作PS3上的《神秘海域》来玩。

2011年,在媳妇的同意下,购入了slim版的PS3,随机器购入《神秘海域》1、2与《暴雨》

神海算是护航的爆米花大作,它的优秀不必说,缺点也有。

还是聊聊《暴雨》吧。

片头未进入游戏,只是开发商logo的时候,就是大量的水珠出现,背景音乐的低沉伤感以及密集的雨点声衬托着整个游戏都很压抑厚重。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15

刚开始玩家以伊森的视角展开,整部游戏讲述的是:在一座小城,“折纸杀手” 专在雨季绑架男童致其溺亡。伊森二儿子肖恩被绑,他按神秘信件考验营救。FBI 探员杰登、私家侦探谢尔比、女记者麦迪逊也卷入案件,最终他们能否成功救肖恩、揪出真凶,取决于玩家选择 。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16

游戏每个章节展开前,读盘的界面,会展示游戏中的角色的大头像,在那个年代已经很逼真了。

游戏中是多角色多视角展现这个故事,整个故事是悬疑解谜的类型。我觉得玩家应该更喜欢FBI探员杰登这条线吧?因为他有个ARI系统设备,该系统由一副显影眼镜与感应手套组成。

感应手套可扫描现场,相关线索与分析结果会呈现在眼镜上,能帮助杰登更高效地调查 “折纸杀人魔” 案件,他经常在犯罪现场以及思索断案时打开这个装备,由于他长期使用,导致他沉沦在该系统中不能自拔。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17

后来PS MOVE发售后,《暴雨》也专门出了体感版,可以更加融入体验ARI系统了。

(多年后,在同公司出品的《底特律 变人》中的生化人探员康纳将这个系统更加进化了)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18

游戏中杰登的设定是侧写师,这个职业的能力实际上在《沉默的羔羊》等作品中就出现过,只是这个名称我是在这个游戏里头一次知道。

游戏会根据玩家的选择而走向不同的分支与结局。

这款游戏可以说让我体会到了互动式电影的乐趣,我也痴迷地一路游玩下来。

就在我玩到游戏的中后期,打算一口气通关大结局时,一段情节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也将存档一直停在了此处:

伊森按照神秘信件的提示,找到了一个装有手机、手枪和 5 个折纸动物的鞋盒。手机传来的声音告知他,5 个折纸代表 5 个考验,完成考验才能获取拯救肖恩的线索。

其中第三个考验,就是要求伊森在 5 分钟内切掉自己的一根手指。伊森身处一个旧屋子,屋内有斧子、匕首、钳子、锯子、剪刀等工具可供他用来切断手指,还有小木块可以咬住以减少痛苦,酒可以壮胆和麻醉,洗手间里有消毒水可用于处理伤口。如果在 5 分钟内伊森成功砍断手指,就能打开桌子底下的暗格,取得关于肖恩位置的线索;若未能完成,则考验失败……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19

我不知道其他玩家玩到这里是怎么想的,玩到这里时竟然每一次操作伊森拿起刀来,要下手的时候,音乐也随之而越来越紧张,可是我又实在下不去手。仿佛伊森就是自己一样,为何编剧要这么虐心的让玩家摧残自己呢?

就这样,这个存档每次读起后我都是举起手来,随着刀子越来越近音乐也越来越紧张时,我又放下了。

我当年查找了攻略,想找到不用切手指的最优解,但貌似这是剧情安排,不能跳过的。

因此,这个游戏也就 一直没有通关……就一直放在那了。

多年后,又在steam上入了一份,在steamdeck上下载了下来,看一看当年觉得逼真细致的游戏,现在看来觉得画面略显单调,动作也有些僵硬。

我不知道这一次我能不能通关,因为当年我还不是一个父亲,更多的与伊森共情的是自己吧?怕自己受伤?而现在已成为父亲的我,是不是就能义无反顾呢?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20

小彩蛋:我第一次知道这种互动式电影类的游戏应该是早期《家用电脑与游戏机》杂志里介绍的一篇3DO主机的游戏 《龙穴历险记》(也可能不是这个游戏,而是什么太空游侠类的名字)

作者高度赞扬了这款游戏,说是仿佛看了一场精美的动画片,如果在旁边观看的人一定不会认为这是一款游戏。我一直脑补这款游戏究竟有多么的好玩。

多年后,在模拟器上体验了这款游戏,一款没有任何文字提示,只是通过语音提示控制的游戏,哪怕是一秒没有按对指令就要从头玩起……这真不是正常人玩的游戏啊……

15年了,究竟是什么阻止我至今未通关这款游戏呢?-图片21

后记,这一篇长文本是乎子上的每周一答的题目,原题目是“你玩游戏会经常「烂尾」吗?什么游戏会让你在玩了很久之后,突然失去通关的欲望?”本来没想回答,因为我烂尾的游戏实在是太多了。写哪个都怕别的不乐意……

后来,猛然想起了游戏《暴雨》也连锁的想起了《夺金暴潮》想起了一个没钱的学生在见到那么多当时的高端影音设备的喜悦。

就想着把这些回忆都记录一下吧。

往往写个一千字都还便秘的我,这一篇4000字的小长文一蹴而就马上就写完了。可能有的人会说你回答的只占了五分之一吧?其余的都是跟回答无关紧要的啊?

╮(╯▽╰)╭我这个写作东拉西扯的臭毛病是不是真应该改一改了啊?